破窗效應、小花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鬥曾經做過一個偷車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分別放在一個環境很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環境比較髒亂的貧民區,結果發現貧民區的車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幾天後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破,幾個小時後,那輛車也被偷了。後來,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因此引發更多人打破其他的窗戶,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蔓延到整條街,擴散到其他鄰近街道。

與破窗理論相反概念的是「小花理論」,內容是說一個邋遢的年輕人,住在一個凌亂的房子,某一天有人送給他一朵小花,他放在書桌前靜靜欣賞,為了這朵小花他找到一個花瓶將它供養,可是他發現他的書桌實在太髒了,於是他開始著手整理他的書桌,接下來他發現他的房間與整齊美麗的書桌不搭配,於是他也將他的房間整理乾淨,最後他照鏡子發現自己披頭散髮鬍鬚太長,於是他也將自己重新梳洗乾淨,最後整個人與環境都煥然一新。

Reference:

https://niconico.pixnet.net/blog/post/3334123-%E7%A0%B4%E7%AA%97%E7%90%86%E8%AB%96-vs.-%E5%B0%8F%E8%8A%B1%E7%90%86%E8%AB%96

路西法效應

所謂路西法效應,是指一些平凡人或社會團體,在特定情形下,人格、思維和行為方式會忽然墮落,將人性中邪惡一面釋放出來,集體作出有違道德的行為,甚至反人類罪

為何好些平凡人會出現這種心理異常轉變,從而作出惡行?菲利浦教授認為成因如下:

  1. 盲目服從權威與紀律,使人漸漸地放棄獨立意識,失去自我決斷力,從而不經批判地接受上司或權威人士的不人道命令。例:紅色高棉大屠殺,軍人盲目服從獨裁政權命令,血腥鎮壓異見人士。
  2. 被下令去集體作惡,分散與推諉個人之責任。例:希特勒命令黨衛軍德軍集體執行屠殺猶太人
  3. 將其他人或個體去人性化,減低對其作惡的罪疚感。例:納粹德國在政治宣傳中將猶太人比喻為「老鼠、寄生蟲」;盧安達大屠殺時,胡圖族人稱圖西族人為「蟑螂」。
  4. 將自己去識別化。透過匿名、變裝等方式,避免為自己的惡行承擔責任。例:三K黨戴頭套匿藏身分屠殺黑人。
  5. 群體情緒化,互相加強彼此共同作惡的認同感,不再容易接受外來的意見,在有意無意下跨越自己的道德底線。

至於如何克服這情形?菲利普·津巴多教授表示:透過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義舉,鼓勵人們挺身而出直斥惡行,並對權力系統作出種種的制約,即可以對社會造成正面之影響。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Paul Meehl為表對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的敬意而命名,又稱佛瑞效應、弗拉效應,Forer effect)是一種現象,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度身訂造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夠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很多人身上。巴納姆效應能夠對於為何不少偽科學如占星學、占卜或人格測試等被普遍接受提供一個不十分完全的解釋。

1 弗拉實驗
2 星占
3 影響效應的變數
4 參考條目
5 注釋
6 參考資料
7 外部連結


1 弗拉實驗
心理學家Bertram R. Forer於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分析。試後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平均4.26。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企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家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弗拉從星座中集合出這些內容。)

 

星占
很多持懷疑態度的人相信占星學及星座運程的普及是由於巴納姆效應。
[編輯]影響效應的變數

後期的研究發現,假如以下的條件實現,實驗對象將會對於分析給予更高的準確評價:
1.實驗對象相信該分析只應用於他們身上
2.實驗對象相信分析者的權威
3.分析主要集中在正面描述方面

6個每天會偷走你精力的元凶

睡眠不夠並不是你感覺疲憊的唯一原因。戰勝6個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習慣,可以驅走疲憊,為你的體能充電……

一、偷走精力的1號元凶——你面臨太多選擇

上穿哪套衣服,晚上看哪個電視節目,人們每天都要在生活中面對成百上千的選擇。在各種決定之間權衡其實需要很多精力,這些事會導致疲憊。想法過多有時候會
降低人們的信心,讓人感到困擾。最新調查顯示,和那些隨心所欲亂逛商場的人相比,那些喜歡提前做出各種購物決定的人更容易感到疲憊。所以,如果你最近常常
忙于商務談判,就暫時不要做任何重大的人生決定。

解決之道:對于那些無關緊要的決定,比如去什麼餐館、點什麼菜這樣的事,請信任你的第一
直覺。對于比較重要的決策,比如買房子和選擇學校,列一張清單,寫明每一選擇的優勢和劣勢,然后丟到一邊,之道你的直覺做出選擇。你的直覺往往會引導你回
憶起一些早已忽略的東西,幫助你做出決定。

二、偷走精力的2號元凶——你的電話、電腦始終保持暢通狀態
始終保持與外界聯系也許能讓你及時處理工作,但卻讓你時常處于緊張狀態,身體分泌壓力荷爾蒙,更容易感到倦怠、精神不濟。因為長期壓力會減緩人體的新陳代謝,危害免疫系統。

解決之道:如果做不到下班后遠離工作,那麼就給自己設定一段與工作無關的時間。例如,和家人共進晚餐,這段時間里把手機關掉。但是,之前要記得告訴同事你會在晚上睡覺前某個時間查看留言和處理公務。一旦建立起固定的工作日程,你就會發現自己不會總是擔心錯過什麼。

三、偷走精力的3號元凶——攝取鎂元素不夠
人體需要足夠的鎂元素來把食物轉化為能量。遺憾的是,65%的女性都無法達到正常所需的日常鎂元素攝入標准:320毫克。

解決之道:在日常飲食中,增加南瓜子、白芸豆、堅果、燕麥片、魚類及蔬菜。

四、偷走精力的4號元凶——你是所有人傾訴的垃圾桶
朋友多不只是讓你的電話賬單金額飆升,他們還會常常帶給你一些消極思想,導致你的身體分泌多余的壓力荷爾蒙。而且當你沒有設身處地為朋友解決難題時,又會增加了額外的煩惱。

解決之道:支持朋友並不意味著一定要積極地傾聽。當你覺得應該把深陷泥譚的朋友拖出來時,或許你可以嘗試一下跟她說:“你說的這些真讓人難受,你覺得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呢?”

五、偷走精力的5號元凶——你的體態不夠挺拔

吉尼亞一位體能治療師patrice
winter說:“彎腰的時候,胸部下陷,肺部壓縮,你吸入的空氣量會減少。導致進入大腦的氧氣變少,人的大腦也更迷糊。當身體每向前傾2.5厘米,肌肉
就需要付出雙倍的努力來支撐頭部。”因此,沒精打采的肢體語言還會造成上背和頸部的肌肉緊張,降低機體的耐久力。

解決之道:一天中,每隔几個小時就主動檢查一下你的體態。挺直腰板,確定你的肩膀、耳朵、大腿成一直線。一段時間之后,就會發現這樣的姿態使人變得舒服自然起來。

六、偷走精力的6號元凶——你的辦工桌很雜亂
雜亂的辦公桌帶給人的危機可不只是找不到一份資料這麼簡單。90%的職員表示,雜亂的辦公桌使他們感到煩躁,壓抑大腦的反應時間,使人更難集中精力。

解決之道:把已經很久沒用的東西丟棄或者打包起來,再找几個紙盒,把文件歸類整理。當清理工作結束時,放一點漂亮的裝飾,比如一個小蠟燭或盆栽。


黑心貨恐懼症

2005年的老笑話,因應時事,重新貼上來。

—-
日前台北市大安區發生一起傷害案件,一名麵店老闆動手毆打一名顧客,導致
顧客受傷送醫。

根據瞭解,這名顧客於案發當天下午進入該店裡點了一碗牛肉麵,接著他問老
闆:「老闆,你這牛肉沒有狂牛症吧?」

「我們用的都是台灣土產牛肉,不是美國牛肉,保證沒有問題。」老闆回答道。

「那麼,也不是組合牛肉吧?」

「我們的牛肉有肉有筋,嚼勁十足,絕對不是組合牛肉。」

儘管這樣,這名顧客還是很謹慎的又問:「現在的黑心素食很多,你這是不是
攙葷的黑心素牛肉?」

「我又不是開素食店,賣什麼黑心素食?這位先生你也未免想太多了吧?」

至此,這名顧客才進入店內找了個位置坐下。

沒多久麵就送了上來,但這名顧客還是不放心的問:「老闆,你的榨菜是不是
走私進口的大陸貨?」

「這是我自己醃的,獨家口味,絕對不是大陸貨。」

「那麼,你這個蘿蔔會不會有農藥殘留啊?」

「這是我哥哥種的,他都不噴農藥,而且我也洗得很乾淨,不會有問題的啦!」

「這個麵條...是用基因改造小麥的麵粉做的?」

「我怎麼知道!就算是基因改造的又會怎樣嗎?你到底要不要吃麵啊?」

看見老闆似乎已有點不耐煩了,這名顧客才沒再繼續追究麵粉的問題。

但當他看見桌上的衛生筷時,他又問老闆:

「現在有很多衛生筷都是從東南亞進口,只用雙氧水漂白,沒有真正毒殺菌就
賣到台灣來了,老闆你這個筷子...」

「你到底是來吃麵還是來做衛生檢查,還是存心來找碴的?怕死你就自備筷子
,最乾淨最環保!」

被老闆這麼一吼,這名顧客只好乖乖的一邊夾麵,一邊伸手去拿一旁的辣椒醬。

只是這時,他又忍不住說:「這個辣椒醬...我好像曾看它在某個被社運團
體點名抵制的節目裡播過廣告...」

至此老闆再也忍無可忍,開始痛毆這名顧客。

當119抵達現場準備將這名顧客送醫時,這名顧客又問:「你們...是不
是前陣子電視上在報的黑牌救護車?」

「我們是119,先生你不用擔心。」

「那麼,我現在躺的這個是不是黑心床墊?」

醫護人員:「不是,先生你不用擔心。」

「對了,你應該有駕照吧??」

這名司機忍無可忍,再度痛毆這名顧客...

到達仁愛醫院後,這名顧客已經奄奄一息,他望著面前的醫生說:
「你….你…你是不是把邱小妹妹當人球的醫生啊?」

醫生:「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以下文字全文轉自Wiki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由來

1973823,兩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斯德哥爾摩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弃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于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經驗。

甚麼樣的人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况,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3.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4.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

1.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威嚇導致現况改變。    

2.害怕:壟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3.同情: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直接』傷害。    

4.幫助: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等。    

進化和心理分析學的解釋

關於進化心理學的解釋,參看Capture-bonding(英文)

心理分析學的看法,新生嬰兒會與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種情緒依附,以最大化周邊成人讓他至少能生存(或成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症候群可能是由此發展而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角色認同防衛機制的重要範例。

電影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下文記有作品情節、結局或其他相關內容,可能降低欣賞原作時的興致。

 

007》系列電影的第19集《縱橫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片中英國最大輸油管公司「金恩企業」的總裁羅勃金恩遭恐怖份子殺害,007奉命調查,意外發現金恩總裁的女兒伊莉翠幾年前曾遭同一個恐怖份子雷納綁架過,但自行脫逃。雷納打算要偷走元素以便炸毀油管,007發現後要阻止其陰謀,但伊莉翠因為被雷納綁過,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反而幫助恐怖份子,幷阻撓007的行動。但最後007還是順利完成任務阻止雷納的計謀。

 

 

閱讀全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