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DPSS Laser - 我剛翻譯的

DPSS Laser(Diode-pumped Solid-State Laser)

Diode-pumped Solid-State (DPSS) laser 是一種透過 pump 一固態增益材料的方式產生的固態雷射。例如,以紅寶石、釹雅鉻晶體作為增益材料,透過雷射二極體而成的 Ruby Laser(紅寶石雷射)、Nd-Yag Laser(釹雅鉻雷射)。

  

相較於其他類型的雷射,DPSS 雷射具有小巧及高轉換效率的優勢,且具有高功率的 DPSS 雷射,在許多科學應用的領域上,已經取代離子雷射、Flashlamp-pumped 雷射。目前簡報會議中常見的 laser pointer 亦是 DPSS 雷射的一種,這類雷射為綠色或其他顏色。

 

耦合(Coupling)

藉由調整 Laser Diode 的溫度,使雷射晶體在吸收係數與放射能量效率上達到理想的比例,並可測得此穩定參數下、雷射的波長。

高功率雷射只需使用單一的晶體,但很多 Laser Diode 被以類似串聯或並聯的方式排列著,這個方式可以達到晶體成像的透鏡效果。藉由實驗、調整的方式,決定 Laser Diode 之間最佳的黑暗區域,達到高亮度(意味著 – 更好的雷射能量分佈、更長的使用壽命)的目的。這還需要能夠精準控制溫度的散熱系統、提供穩定且精確的電流。大致上來說,可以由兩個步驟完成:

1. fast axis 由一預先校正準直過的柱狀微透鏡去調整其準直性。

2. 此時經由校準過、進入晶體中的光束,可由晶體縱向的前後兩端、或晶體橫向的三面以上的方向,將晶體激發出雷射。

經由上述兩個步驟,光束在穿過晶體陣列之後產生的雷射,可以被耦合進光纖(fiber)中,當然,這光纖事先被精準且正確地放置於光路中(在 Laser Diode 和後面的微透鏡之間)。

雷射耦合到光纖中、通過光纖後,在光纖的末端(遠離雷射的方向),形成一束 profile 為良好的圓形、無間隙、標準的雷射。

常見的 DPSS 雷射的流程


最常見的 DPSS 雷射是波長為 532nm 的 Green 雷射。由功率大於 200mW、波長為 808nm 的高能 Laser Diode 去激發 Nd:Yag 或 Nd:YVO4 晶體,進而由上述晶體產生出波長為 1064nm 的雷射光束。接下來,1064nm 的雷射光束,通過 KTP 晶體(非線性的光學轉換過程),倍頻成為 532nm 的雷射。

Green DPSS 雷射的轉換效率大約為 20%,有些雷射的轉換效率可高達 35%。也就是說,若以 2.5W 的 Laser Diode 能量去 pump KTP 倍頻器,理想上,我們預期能產生出 500~900 mW 、波長為 532nm 雷射。

在理想情況下,Nd:YVO4 的轉換效率為 60%,同時 KTP 的轉換效率為 80%。也就是說,理論上,Green DPSS Laser 的整體轉換效率為 48%。
實際上,在輸出功率相當高的情況下,倍頻晶體相當容易受損。因此,高功率 DPSS Laser 通常設計成具有較大的光束直徑,讓光束在到達 KTP 之前擴散開來,減少 IR 對於晶體的損傷。若是希望維持光束直徑較小的特性,可採用如 LBO 這種損傷閥值較高(需要 IR 的能量較高時才會受損)的晶體取代。

藍光 DPSS Laser 的產生流程幾乎與上述相同,入射的(波長為) 808nm 的光束被 Nd:YAG 晶體轉換為波長為 946nm 的雷射(此 Nd:YAG 晶體與前述晶體特性不同),然後 946nm 雷射再被倍頻器(此時倍頻器改為 BBO 或 LBO)倍頻為波長 473nm 的雷射。由於增益材料的低增益特性,藍光雷射的能量相對較低,整體轉換效率只有 3~5% 而已。在 2000 年代後期,研究者發現 BiBO 晶體的轉換效率比 BBO 或 LBO 的效率還高,而且沒有後者容易受潮的缺點。

波長為 404nm 的紫光 DPSS Laser則可直接被產生出來,以 1000mW 的 808nm 去 pump,可產生 120mW 的紫光雷射出來(轉換效率為 12%)。

These lasers out-perform 50 mW gallium nitride (GaN) direct 405 nm Blu-ray diode lasers, but the frequency-doubled violet lasers also have a considerable infrared component in the beam, resulting from the pump diode.

黃光 DPSS Laser 的產生流程相當複雜:由波長為 808nm 的 Laser Diode 產生波長為 1064nm 及 1342nm 的光,然後疊加(混波)這兩道光、變成一道波長為 593.5nm 的雷射光。由於複雜的特性,大部分的黃光 DPSS 雷射只有約 1% 的轉換效率,而且平均每單位功率的價格,遠比其他雷射還要昂貴。

另一個產光黃光 DPSS Laser 的方法,是先產生波長為 1064nm 與 1319nm 雷射,再疊加(混波)成為波長為 589nm 的雷射。這個方式較有效率,整體的轉換效率提升到 3%。

 

與 Diode Laser 的比較


DPSS 和 Diode Laser 是兩種相當常用的固態雷射,然而,這兩種雷射各有其優缺點。

一般而言,DPSS Laser 的光束品質(profile)較佳,在兼顧光束品質良好的前提下,還是能產出功率相當高的雷射。由於 pump 晶體的方式,pump 出來的雷射品質與入射於晶體的光束,是彼此獨立的。相較之言,除非以多模的方式產出雷射(multi-mode laser),一般而言 Diode 雷射最多只能產出數百 mW 功率的雷射光。然而,多模的雷射光(multi-mode laser)的雷射直徑通常較大,且衰減相當快,這樣的雷射特性是較不理想的。事實上,單模(single-mode)的方式,在一些實務上的應用,是必要的規格,例如 Optical Drive。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Diode Laser 通常比 DPSS Laser 便宜,且雷射轉換效率較高。如上述所言,DPSS 晶體的轉換效率低於 100%,在雷射光束被轉換(倍頻)時,雷射的功率會下降。

另外,DPSS 雷射對於溫度的穩定性相當敏感,而且需要相當理想的工作環境及條件 – DPSS 雷射只能在範圍極小的調整參數下,產出預期的波長及功率的雷射。因此,DPSS 雷射常有不穩定的問題,例如模態的跳躍(?)及功率的不穩定性(功率數值跳動很大)。DPSS 雷射在生產上也需要較複雜的流程。

另一項 Diode 雷射的優點:藉由精確的調整,Diode 雷射能產出比 DPSS 雷射更高頻(波長更短)的雷射。這是 DPSS 雷射無法達到的。

 

Reference:由本人陳建利翻譯自 Wiki:http://en.wikipedia.org/wiki/Diode-pumped_solid-state_laser,轉載請註明出處。

Software:ASRock IES (Intelligent Energy Saver)

功能:

CPU 的電源控制及效率控制軟體,能根據使用者需求調整電壓,

在效能需求低時,降低電壓,並在需要高效能時,提高電壓,

使 CPU 能以最省電又兼顧效能的情況下節電,是個相當不錯的軟體。

Demo:

Software:AMD OverDrive

功能:AMD OverDrive 是 AMD 推出的一款系統檢測、超頻工具,當然您的系統必須是使用 AMD處理器、晶片組或顯示卡,

安裝這套軟體才有意義,否則強行安裝也無法啟動。

然而,如果您是 AMD 的用戶,那麼這套工具程式可就相當實用了。

它可以幫您手動或自動控制處理器、晶片組、記憶體、顯示卡等,並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細部微調。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Paul Meehl為表對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的敬意而命名,又稱佛瑞效應、弗拉效應,Forer effect)是一種現象,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度身訂造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夠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很多人身上。巴納姆效應能夠對於為何不少偽科學如占星學、占卜或人格測試等被普遍接受提供一個不十分完全的解釋。

1 弗拉實驗
2 星占
3 影響效應的變數
4 參考條目
5 注釋
6 參考資料
7 外部連結


1 弗拉實驗
心理學家Bertram R. Forer於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分析。試後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平均4.26。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企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家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弗拉從星座中集合出這些內容。)

 

星占
很多持懷疑態度的人相信占星學及星座運程的普及是由於巴納姆效應。
[編輯]影響效應的變數

後期的研究發現,假如以下的條件實現,實驗對象將會對於分析給予更高的準確評價:
1.實驗對象相信該分析只應用於他們身上
2.實驗對象相信分析者的權威
3.分析主要集中在正面描述方面